新社论坛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李克:莫让日本中小企业远离中国

向下

李克:莫让日本中小企业远离中国 Empty 李克:莫让日本中小企业远离中国

帖子  Admin 周二 十一月 08, 2011 12:02 pm

李克:莫让日本中小企业远离中国



《环球时报》2011年10月31日

http://news.sina.com.cn/pl/2011-10-31/102223389752.shtml





与中企合作,日方不情愿



  日本“3·11”大地震后,有关日本产业转移的消息很多,不少中国企业也很希望分一杯羹,成为日本产业转移的受益者,但结果是日本很多企业有意避开中国。这里面少许有政治因素,不过如此多的日本企业选择这种方略,也势必有自己的考虑。特别是近期,日本经团联和经产省的日本产业海外转移的建议方案中,也是把中国台湾地区以及东南亚地区作为他们的重点。为什么日本中小企业不太愿意和中国企业直接合作?



  我们先来看一个真实的例子。我在国内有一位朋友,一直做花卉种植生意,他特别欣赏日本的菊花和栽培技术。与中国相比,日本生产的菊花品质很高,个头大、色泽光鲜,而且每一朵花的尺寸都差不多,这在技术上是很难的。前几年,这位朋友曾托人从日本偷偷把菊花种子带回中国试种,但长出来的菊花和日本的大相径庭。后来他去日本菊花工厂参观,才明白差距在哪里。中国人种菊花虽然用的也是大棚等现代农业设施,但在种植工艺和生产管理等软件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往往靠花农在土里抓一把、闻一闻,根据个人经验栽培。而日本对菊花的整个栽培过程已经形成一整套标准程式,细致到每一天滴几滴水、上多少营养液,完全有一套标准的科学化种植模式为依托,按这种模式生产出来的菊花就是一个个标准产品。



  朋友提出与日方合作,但这家日本企业拒绝了他。为什么呢?因为日方知道,他们花卉种植的核心工艺和技术,其实就是什么时候滴多少水、上多少肥,这种标准化的操作模式和公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软实力、隐形核心技术。一旦中国企业得到这些标准化的模式和公式,就能以日本现在1/3以下的成本生产出同样品质的菊花,出口到世界各地,对日本花卉产业造成严重打击。所以,在对中国知识产权和专利保护存在担忧的情况下,这些日本企业虽然知道自己短期可以赚钱,也不敢与中国企业随意合作。



中国企业为何难得信任



  面对与中国企业合作,日本中小企业一直有复杂的心态,他们一方面渴望开拓中国和亚洲其他市场,借助中国和亚洲其他市场摆脱老龄化、少子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但另一方面,他们对与中国企业合作顾虑重重。正如上述例子所说的,日本中小企业的优势很多体现在工艺、专利、经验、管理等软实力上,常被称为“隐形冠军”的它们,特别在意知识产权能否得到有效保护。同时,它们希望与国外企业的合作是长期的,而且可以尊重和接受它们关注品质、不断提升、以技术控制行业和市场的经营理念及企业文化。



  可现实情况往往难以令人满意。一位日本企业家朋友告诉我,他们曾邀请中国企业访问,但中方在买了他们一台设备后,就不再联系,也没有订单。原来,中方在分解该设备之后,在中国生产了“山寨版”的日本设备。这样的事不在少数。日本的商业环境中,“诚信”是非常重要的,可是中国合作方多次出现拖欠货款,甚至欺诈的案例。经过媒体的渲染,更增添了日企的担忧,即使是个案,也让他们对中方企业的整体形象发生怀疑。



  此外,日本的中小企业因为负债率普遍较高,很多都达到70%—90%,因此它们在和外企合作、开拓海外市场时抗风险能力很弱,非常小心谨慎。这一点和日本的大企业,特别是跨国企业很不相同。日本中小企业并不熟悉如何找到值得信赖、可以长期合作的伙伴,对新兴市场的特点、中国企业的特征和经营理念,以及中国企业家的特点,也不太了解,有时甚至过度担忧,这些都阻碍了中日企业的深层合作。再加上近年中日关系也是磕磕绊绊,更妨碍了中日企业的交流。



中日企业仍有深层合作可能



  当然,根本上来说,中日企业交流的障碍还在于两国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不同和经营理念的差异。我们粗放式的生产管理,斗不过精细的日本式生产管理;中国企业自身单一的技术手段,比不上日本企业依靠农林科研机构成果取得的技术进步。



  首先从市场和消费者角度来看,日本已经是一种“自主性消费”市场,而中国还处于“诱导性消费”阶段。日本市场和消费者的挑剔是世界出名的,其背后是“一亿中产阶级”为经济支撑,反映在市场上就是“小批量、多品种”的需求。而中国消费者收入差距巨大、地区间不平衡,导致市场需求的从众性、随意性和大批量性的特征明显。



  日本中小企业“以小为美”,强调专业性、品质、精细。中国企业往往是“以大为美”,喜欢资本运作和跨行业经营,扩张和规模意识很强,而对品质、细节、精细化管理重视不够。产品往往以数量大、价格低取胜,既缺乏研发能力和对国际产业标准的影响力,也缺少国际认可的品牌和市场网络。这是“中国制造”目前的整体尴尬。如果中日企业能够开展深层合作,那将对中国的产业升级产生特殊意义。



  然而,要将趋势真正转变为现实,还有很多细致的工作需要我们共同面对。具体来说,首先在中日关系目前定位上,应避免过度宣扬“中日友好”,而是更加务实地以“战略合作、利益共赢”为基础。虽然中日有着上千年的交往史,可是近代积怨也很深;再加上当代中国人、日本人对“中日友好”的内涵和外延上的理解和期待都有很大不同,所以“中日友好”谈得越多,两国关系反而越脆弱、越敏感。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对外引智”,将日本、韩国这些亚洲背景的好企业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聘请到中国企业来,到现场指导员工。这能很快提升我们员工的素质,解决企业管理不善的问题。政府和中介机构可以多建立一些人才互通的引智机制和管道。我不认为中国企业现在需要花大量资源去搞创新,特别不能由政府主导。我们需要的是踏踏实实地提升工艺水平、规范性的操作和精细化管理。日企在经营理念、管理模式以及工艺、研发方面的众多经验,值得我们虚心学习、借鉴。▲(作者是日本大学商学院教授)

Admin
Admin

帖子数 : 156
注册日期 : 08-08-04

http://maozy.chinarenluntan.net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